【视听共享】青山绿水 | 长在寄山人未识 春颜一叶入梦来——南县的山与茶
开课时间 : Tue Apr 20 16:16:11 GMT+08:00 2021
咨询电话: 无
谈起南县地貌,一马平川是多数人的印象。事实上,这片广袤的湖湘平原,也是有山的。日前,县文联便组织摄制组来到了华阁镇寄山,探访这南县现存的唯一之山,以及山中之茶。
寄山全景
天公作美,绵雨初歇,四月难得的晴天让摄制组倍感珍惜,一到寄山便摆开架势着手拍摄。采茶姑娘笑语吟吟,踏春群众纵享茶香,闻讯而来的爱茶人士更是摩拳擦掌欲来上一壶南县独有的寄山之茶,偏安一隅的寄山有了难得的热闹。
寄山茶园
寄山现有茶树种植面积120亩,采茶为手工采摘。采茶姑娘头戴竹笠,手持竹篮,环山而上,将漫山新叶收入篮中。
采茶
采茶之后便是制茶,寄山茶均为手工古法炒制。炒制出来的茶叶清香徐徐,冲泡出来的茶水回甘悠长,可冲泡4次而茶味不淡。
将刚摘的新叶放入簸箕上摊凉,晾去叶上露水便进入杀青,杀青是古法制茶的关键一步。农家老灶上,把锅烧至高温,倒入2—3斤茶叶,用手将锅底的茶叶一次次捞起、抖落,约15分钟,鲜嫩的茶叶便在保持固有绿色的情况下被炒去大量水分,同时叶片变软便于揉捻。
摊凉
杀青
揉捻
杀青之后便是回潮,根据天气湿度,将杀青后的茶叶回潮1至2小时,让茶叶有潮湿感,同时揉捻、塑性。最后再回锅用小火焙茶,约45分钟,至水分烘干,茶心出现白毛,再将茶叶压扁,整个古法制茶过程便已完成。
成品茶叶
手工制茶太费时间和精力,但好的手工茶味道清香醇厚。新制的寄山茶让随行的南县茶艺家协会的茶艺师们甚是欣喜,办起了寄山清茶品鉴会。
评茶
湖心青山,茶香四溢,众人在春光烂漫中评茶、品茶,同时还为茶农就选茶、制茶、提高茶叶价值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议。
演示绿茶盖碗冲泡茶艺
演示绿茶玻璃杯冲泡茶艺
品鉴会上有几位耄耋老人格外引人注目,尤其是其中有着一头银发的高奇志老人,已95岁高龄的他竟是循着茶香骑自行车到此。品茶休闲之时,老人们讲述着从小喝寄山茶的轶事,也掀开了寄山茶的历史。
耄耋老人喝茶
寄山的来历颇具神话色彩,传说是秦始皇当年用赶山鞭赶百山去蓬莱,到洞庭湖听到鸡叫,恐泄露仙机,慌忙中将其中的一座寄存于此,故曰寄山。
据明代《华容县志》和清末《南洲厅志》记载,寄山,是因为湖水围绕周围,山如浮寄在水面而得名。又有人说,洞庭湖八百里时,山在水中如浮着的两只鸡仔,故又叫鸡子山。
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在撰修《洞庭湖志》时,曾亲自登上寄山,还写了一首《夜泊鸡山》的诗。诗云:“湖旁华容迥,停舟夜杳冥。岸欹惟上月,山小不分星。楝树鸦声乱,掀涛蜃气腥。岳阳旧游处,仙笛尚遥听。”
查询第一部《南县志》可知:寄山又名箕山,鸡子山,居华阁镇东部边缘,顶部海拔66.3米。1972年,华阁公社辟此山为茶场。
鸟瞰寄山茶园
由于寄山茶一直采用古法制茶,采摘炒制没有统一标准,没有进行选品、定级,导致茶叶卖相不好,也没有规范茶叶标准。致使寄山茶虽有好品质,但养在“深闺人未识”,难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。如今,寄山仍有着茶农23户,茶树120亩,年产茶约2000斤。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,寄山茶也将逐步走进人们视野,让更多的南县人知晓,洞庭明珠不仅有着广袤良田,也还有着小山一座,好茶一山。
寄山咏茶
彭佑明
一
百里南洲一寄山,
青螺耸处垄旋湾。
明前最是清茶好,
玉指轻拈未得闲。
二
身着红衫手挎篮,
岚光瑞气锁头簪。
犹如仙子山中降,
翠片茶尖满袋担。
三
山前桌面多杯盏,
古树荫浓蔽宇寰。
皓首相逢多愜意,
谈天说地自悠闲。